天天精选!王正位:银行信用卡业务应探索基于科技的模式

2023-01-05 21:05:56 来源:

中新经纬7月14日电 题:银行信用卡业务应探索基于科技的模式创新

作者 王正位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标志着信用卡步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可能会迎来高质量发展时代,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中国信用卡发展历史中,所做创新主要是客户细分方面的创新,在产品服务以及用户风险识别等核心金融领域,创新仍有差距。近年来,由于国内信用卡市场广阔,外资银行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分一杯羹,中国信用卡业务如何在外资银行以及经济下行消费低迷的冲击下,创造出新局面是当下一大挑战。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银行业务自身限制,再加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些金融科技服务于客户信贷的创新模式,尽管这些模式带来不少争议,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信用卡业务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但是信用卡业务在申请和使用上有多重必要性限制(如在申请上对于用户的职业和收入设置了最低门槛,审批较严格),在资金使用用途上也做了必要限制(仅支持正常的日常消费),这就导致信用卡业务不可能像非正规金融那样无序扩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此前金融科技所催生的信贷模式,其业务一度蓬勃发展的背后主要驱动因素是“科技红利”。因此,银行信用卡业务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拥抱金融科技,探索开展基于科技的模式创新。

在信用卡的经营当中,信用卡业务往往被作为银行的一个独立业务部门,实行专业化运作,以加强对于信用卡的管理。这种独立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能够为全部持卡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成本低效率高,业务拓展速度快,在业务发展早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数字经济加速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和约束越来越明显。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独立经营,使得存储在不同系统的数据源没办法进行共享和协同,同时银行内部诞生的银行科技也无法为信用卡业务所用,容易陷入“孤岛”。数字经济时代下,银行纷纷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向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而信用卡业务作为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部分,不应该与其他金融产品割裂。银行应基于全局信息,加强内外部数据和科技手段的有效应用,做大做强信用卡服务。

除了针对客户的智能营销服务,在信用卡内部风控方面,银行也需要拥抱金融科技。信用卡业务作为一种无担保贷款,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包括欺诈风险在内的操作风险开始趋向于高科技化、专业化和隐蔽化。这对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于数字化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挑战。信用卡业务面对海量客户数据,银行在监测用户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风控应该充分应用大数据(多维度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数据+科技双轮驱动,强化数据治理和模型构建,改变依赖于高重复性、低价值性人工工作的传统风控模式,建立智慧风控体系,逐步推动风控模式从“人治”向“数治”的转变。

此外,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已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尤其是征信体系建设。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促进信用服务市场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形成央行征信中心与个人征信机构互为补充、错位发展的局面,数据源既包括个人信用信贷信息,也覆盖了社交数据、电商数据、出行数据等信用另类数据,共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征信产品与服务,帮助银行触达更多客户群。这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相对于非正规金融而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也应该更关注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获取个人信息更加便捷。但是如果保护不当,也存在金融机构与数据机构之间在个人信息储备与传输中脱敏工作不到位所引起的数据隐私泄露风险。为了加强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信用卡业务应注重充分保护客户数据隐私。对于实力雄厚的银行,应该充分使用银行内部金融科技部门力量,审慎对待数据保护能力不强,存在客户数据隐私泄露风险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在使用第三方服务时,应该充分明确数据使用权归属。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全球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尤其是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这些都有可能对信用卡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埋下了隐忧。历史上,曾有多个国家爆发过信用卡债务危机。因此,银行在此特殊时期应充分研究论证如何防范信用卡顺周期性所产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拥抱金融科技的同时,也要研究金融科技,避免结构性变化给信用卡业务带来的冲击,将系统性信用卡债务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